Article


life goes on_記宮城旅行片段

靠在牆上這個時鐘,近9年來,指針就一直停在這裡不動,3:59。 2011年3月11日14:46,東日本大地震發生,宮城縣東松島市的野蒜小學校距離海岸1.3公里,是指定避難所。300多位居民跑到學校避難。15:50左右,海嘯捲來,約3.5公尺高的海水捲進了校舍、淹過了原來掛在校舍上的校鐘,也捲走了幾位來不及逃上二樓的避難者。 盡責的機械式校鐘在那之後盡力的多轉了9分鐘,然後停止。連同這面黑板,都停留在那一天的模樣。 從2011年東日本大震災的那天起,就莫名的想要到福島與宮城,儘管每次旁人聽到時多半接著的是「好危險」「有輻射欸」或「那裡什麼都沒有了吧」「交通很不方便喔」。就算並沒有非去不可的理由或任務,意念卻只有一年年益發強烈。或許我想要的,只是不被任何能讀到的報導左右視角與感受,而能用自己的眼睛與雙腳親自去走那些地方。既不是悲慘、也不是可憐,不要任何人為我對311東日本大震災的認識留下結語。 即使什麼也不會得到,那也沒有關係。 2019年舉辦的Reborn art Festival(網頁除了理所當然的日文,也有優異流暢的繁體中文,有興趣的朋友請自己連過去閱讀)成為實現這個念頭的契機。 一早抵達石卷車站,等待租車店開始營業的時間裡,也一邊開始在建立這個初次見面的城市的印象。卻很少見的,遲遲無法有完整的詞彙,表達自己對於這個城市的感受。 在三天兩夜的Reborn藝術祭巡禮開始前,想著要這趟要把握機會,透過任何方式多認識那一年311在這裡的發生,因此也比其他旅行更啟動了觀看與聊天模式。但後來發現,其實並不需要那麼用力的。騎著摩托車沿著縣道要去看作品,天空蔚藍一片,海堤外的海面閃閃發亮,是幅太平盛世的景象,但當我意識到原來道路寬闊、但途中不斷有暫時的蜿蜒改道鋪著鋼板,路旁大範圍的土地上,建築中的工廠極多,全是因爲在震災那天這邊都被沖走沖壞了,經過8年多,仍在重建進行式中;穿梭在鄉間原野小路或往山裡去,隨意瞥見「東日本大震災的海嘯淹到這麼高(xxx公尺)」的指示牌立在難以想像的地方與高度,都得提醒自己要穩住正在騎車的雙手。 若說藝術祭作為一種手段,藉以吸引人前往某處、藉由藝術創作或議題操作讓人有機會體驗、認識某處或某事件,那麼,儘管對於藝術的感受人人不同,但Reborn在我眼裡無異是相當成功的。除了沒能去到網地島區域以外,每個之前就看過的所謂インスタ映え的作品都看了也拍照了,事前一無所知的作品,則有許多加深了我對於石卷的喜歡和認識。 在牡鹿半島的漁村荻濱海灘上佇立著的、名和晃平的知名作品White Deer巨大的、發亮的身體,面朝瀨戶內海的犬島,在自古以來鹿有神獸象徵的傳說中顯得如此神聖。然而再往小積走,進入フェルメント(FERMENTO),在這個鹿的解體設施裡,展出一幅幅獵殺、解體鹿的照片。 同樣是鹿,神聖健壯的、失去生命的,我卻一點都不覺得違和。 牡鹿半島的鹿原來生長在山林裡,但隨著山林間的生態改變,迫使鹿要下山覓食,加上東日本大震災之後當地人口減少,不少地區的鹿比住民多,鹿成為了人們口裡的有害野獸,時而造成交通災害與傷亡,政府因而祭出獵捕鹿的賞金政策。由於鹿肉處理困難,容易留有腥味,人們多半在獵殺鹿之後就將其棄屍在山林裡,原為獵人的小野寺先生不願意只單純殺生,希望讓鹿的生命結束後也能有更好的循環利用,一種reborn,2017年與Reborn成立了FERMENTO這個設施,將獵殺的鹿盡可能被利用,包括解體鹿肉、建立食用鹿肉的提供鏈結,與鹿皮的再使用等。 照片是美麗的,而美麗的照片裡陳述的更動人。但單是掛在FERMENTO裡面的這句話,也讓我駐足、思考好久。「生かすも、殺すも。」殺生,而後盡其所能的活用,也是生命的循環。在聽到「殺生」便輕易做出某些反應的社會,卻未必試著去了解必須殺生的脈絡。即使那是為了不危害人的生命。 這些並非控訴、只是陳述的作品,一再加深我想要了解這個地方的急迫與疼痛感。由於這趟旅行旅費有限、時間也有限,行程中在離開石卷後仍有一晚住宿遲遲沒有確定,去氣仙沼市嗎?還是往福島移動呢?一天到得了核電廠附近嗎?持續找資料、不斷調整,到前一晚找到想要一探究竟的住宿場所,才終於確定要將在宮城的最後一晚留給東松島市的野蒜站。因為在石卷市區可步行抵達,本來留著彈性調整、並沒有太放在心上的展覽區域,直到離開石卷前才去看完,卻與野蒜的這晚住宿有了重要的連結,也讓我流下許多無聲的眼淚。 Art Drug Center中位於入口的第一個作品「1/143, 701」,是將日記形式的文字貼在牆上的作品。文字很長,有可能因為文字太長而讓人一眼瞥過,然而讀了第一句我便停不下來。在石卷成長的藝術家從小就想要離開這個城鎮,不喜歡地方狹小的審美觀與緩慢的流行、人際關係、不方便的交通、逐漸消沉的城鎮、和誰交往馬上就會流傳開來⋯⋯。終於去了東京念書,畢業後正逢震災,回到老家工作,然而現在卻同樣想要逃離這個城鎮,只是原因略有不同。幾乎每個場所都提醒著自己災民的身份,無處不可見到的海嘯高度看板、復興之類的文字「要面對震災」「要與震災共存」在在充斥著壓迫感,反而更無法當個普通人般的生活。即使想要忘記震災,但彷彿忘記震災就等同於忘記因此罹難的朋友般無情⋯⋯。 像我這樣自以為親身來了便能夠看到更深入、真實的人有多少?不經意之間與誰的交談,沒有反而成為不要忘記那場災難或傷痛的提醒嗎?新聞報導著核電廠、災區的重建進度,採訪了原來是小學生現在已是高中生或社會人的所謂災民,過客的我們說了「加油」,但有些人或許只想要不被強調生命中曾經經歷這件事,靜靜度日。 前往目的地的電車上,我反覆想著。 目的地的KIBOTCHA結合住宿、資料保存館、體驗學習空間,以「防災型體驗住宿設施」為訴求。建築物的前身,其實就是那年一度成為避難所的舊野蒜小學。在東日本大震災後,為了安全起見,野蒜小學遷往離海岸更遠的高地,與宮戶小學合併,現在稱為宮野森小學。原來的校地則經過居民表態希望能留下,市政府在徵求提案謀求合作的過程後,成為了現在的KIBOTCHA。 二樓的體驗區域看似兒童放電的遊樂場,但仔細逛完再經由親切員工的解說,才明白這些設施的設計,也帶有讓孩子們鍛鍊肌力與反應能力的想法,也會透過團體學習或競賽,讓孩子們學習災害來臨時的求生技術。除了住客,二樓的體驗區與一樓的浴池也開放市民付費使用,東松島市市民另外享有折扣。 也許是因為2018年才開幕,也可能是到訪的2019年9月中並不是日本假日。當二樓的體驗設施在5點關閉,在一片寂靜中才發現這晚的住客竟只有我與另一位已造訪數次的熟客。一個人旅行加上外國人身份,我的存在再度在員工間廣傳,遇到員工時都會受到熱情的招呼,也在員工陪伴下享用了一次完整的導覽。 資料保存館主要分成兩個空間。留有野蒜小學使用物品的這一區以紙本資料為主。除了試圖讓來者看見這個建築物曾經擁有的模樣、發生過的事,也有當地居民防災的經驗分享,並從東日本大震災看日本歷史上發生的地震,分析當中的特徵與該學習的事。這幾年,關於地震的話題,幾乎都會提到從關東一路延伸到關西、四國、九州的南海海溝。 如果發生南海海溝大地震,我居住的高松會怎樣?可以倖免於難嗎?我家距離海邊有多遠?要先準備什麼防災用品呢? 導覽結束後,一個人又進到播放大量照片的這個資料館。從政府、教職員、市民處搜集來的照片,呈現了2011年3月後東松島市的車站、市街、住宅⋯⋯經歷地震與海嘯後的模樣,裡面有好幾台電視,但好像沒有看完任何一台的輪播,照片數量之多、難以想像的照片內容,當然也有正身處的野蒜小學當時的模樣。現實的窗明几淨與照片裡的泥濘殘敗,這對比帶來的震撼與恐懼並不亞於觀看災難電影。 晚餐後,我留在公共空間,來來去去的員工都與我聊起天,包括一位住在附近的居民,「妳想知道什麼都可以說喔,我會把知道的都告訴妳。」知道在這裡住宿的目的,是因為多知道一些那年震災的事之後,這個姊姊對我這麼說。 聽了學校到海岸線發生的事、聽了她的周圍的人發生的事,我終於提了存在一整天的疑問:「我不確定自己這樣做對嗎?比方告訴妳我是為了想要多了解震災的事情而來的,但我想,住在這裡的人們並沒有義務接受陌生人的探問,因為也許有些人根本不想聽到這個字眼。」 她低頭靜默了一段時間才抬起頭看我:「這裡有幾位員工都是當地住民,我想只要妳詢問,大家應該都會樂意和妳分享自己的所知。但的確,我能和妳分享這麼多,是因為即使我也經歷了這件事,但很幸運的,我的家人、親戚中,沒有人因為震災喪命。但我有一個朋友,他在震災中失去了一半的孩子,我們很擔心他,一直到現在,每次碰到我們就會擔心的問他『還好嗎?』,但他總是很不愉快的走開。有一天他跟我說,『我該怎麼辦呢?我失去了一半的孩子,但還有一半的孩子活了下來,為了活著的人,我不能哀悼失去的孩子們,我只好假裝沒事的過下去。』」 她說話的語氣越來越輕,我則感覺越來越重。語畢,我們兩人眼眶裡都泛淚。 時間沒有等人的繼續流轉,活著的人持續長大,但在眼睛所見的前進裡,還有太多的難。這段交談成為我的宮城旅行中最後一段深入的對話,離開時,我只和碰面的人們說了「再見!還會再來的!」。確定的是下次除了KIBOTCHA,也會再回石卷市,去女川町、氣仙沼,並全力啟動觀光客模式到日本三景之一的松島。不確定的則是下一次當我再到宮城,是否會調整與人們對話態度呢? 現在的我還是不知道。          

Read more
【京都】四条大宮新開幕PBP HOSTEL Kyoto住宿經驗

年年到京都,每次都還是會驚訝的已經不是旅客人潮,而是住宿設施開店的速度,從飯店到商務旅館到民宿到膠囊。這次由於櫻花開花速度比預期慢,臨時延長了停留在京都的時間,也因為櫻花季的京都住宿費用在臨時訂房的狀況下只有高貴兩字,如果想盡可能看到今年搭青春18姍姍來遲的櫻花,住宿費務必要能省則省。搜尋比價後,發現這家位於四条大宮站附近的PBP HOSTEL Kyoto價格雖然較友善,但在訂房app上還沒有任何評價,搜尋官網看設施介紹後,又發現從官網訂房較便宜,於是直接預約,也很快的收到員工回信(簡體中文)。拖著行李入住時,才發現是這裡開幕的第。一。天。所以就寫以下開箱文做為其他京都旅人的參考囉。 第一晚與在這裡認識的法國加拿大與澳洲旅人在公共休息區域喝茶聊天,極可愛的法國朋友還笑稱我們在幫HOSTEL開opening party。 設施很新,但也感覺到有些不足,以下以圖文搭配介紹,最後總結心得。   PBP HOSTEL Kyoto位於大宮通り往五条的方向。這一區是目前為止尚未住宿過的區域,並不太熟悉,但照著google map走並不難找,就是找對方向後直直一條、完全不需要轉彎的路。一樓就是很醒目的Familymart,在便利商店入口轉角旁的玻璃門上便有還算顯眼的店名。進來之後,就能看到電梯與樓層指示。 接待櫃檯在二樓,此後不論上下樓,電梯都會在二樓停一次。 訂房手續完成後,會拿到這樣一張全設施說明(英文)與放置重要物品的保險箱鑰匙,還有一雙紙拖鞋可以在館內移動時換穿。問題是不知為何圖片印刷品質很差,個室部分的房間編號全部模糊得看不清楚。 四樓區域包括上下床的dorm床型與個室。設計概念的部分官網有寫得蠻清楚,就不重複介紹了。剛踏進來的感覺其實就HOSTEL而言蠻驚豔的,帶有設計感之餘,床與床之間的距離也不會太近,甚至在一些角落會擺放幾張圓椅與小桌子。空間使用算是很大方。 所謂的女性專用個室,就是看起來有一道一道白色拉簾的這一塊區域,單人房共四間,雙人房兩間。不過除了女性專用個室區域外,同樓層的dorm是男女混宿,很介意這一點的人要留意。 這一區特地鋪了白石細沙,並以簡單紙門區隔dorm與個室。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剛開幕比較不忙、還是擔心我的小行李箱不好拖,待客非常親切的男性員工協助幫我拖行李上樓並介紹空間。但如果是住宿較長時間、行李較重的人,這一段白石細沙路有可能變成天堂路喔。 天花板仍與其他空間相連,床墊與被攤開後,左或右還可以有一小塊空間放行李,但還是會比較適合放背包或者小行李箱,若是大行李箱,可能就要放在房外的公共區域。個室牆上附一個衣架、掛式衛生紙、小小的垃圾袋,兩個充電插座,有明暗燈光調節旋鈕與空調開關。 四樓電梯左側準備了兩個單人椅與小桌,對於在dorm裡使用電腦有拘束感也不想到二樓的公共區域的人可使用。電梯右側則有三個廁所,推門進去馬桶就會自動感應掀蓋。 公共空間與包括淋浴間、洗衣與烘衣機等設施都在二樓。 公共空間如圖,兩張圓椅、幾個和室椅與坐墊,小烤箱、熱水瓶(有時會出現幾個茶包,沒有提供其他飲料喔)、微波爐各一也放在這一區。人少的時候其實氣氛蠻舒適的,但目測最多應該同時容納10~14人左右。 男女淋浴空間分區。各有三間shower room與一間浴缸、一間廁所。 洗衣機四台、烘衣機三台。因為床數其實不少,光四樓就有31床/房,第一晚住客並不多,但住宿第二晚打算要洗衣服時,發現已經需要排隊等烘衣機。如果遇到住客洗、烘完成後忘了來取衣服,可以詢問員工,HOSTEL有準備很漂亮的洗衣籃,員工會幫忙取出已經洗烘好的衣服裝到洗衣籃並且放置在機器上等住客來取。沒有帶洗衣精的話,可以跟櫃台購買。 總共住宿兩晚,官網訂房女性個室特價是5,500円含稅(一晚)但不包含京都住宿稅。特價不知道持續到何時。另外,這篇非業配廣告文,我是自己找房訂房付錢的喔。 總結心得如下: 優: 地點算方便,距離阪急車站、嵐電車站不遠,後來搭公車往出町柳或京都車站也都蠻方便。但大宮站往不同路線的公車站有好幾個遍佈不同路口轉角,還不熟悉這一區的朋友在公車站要留意一下自己等車的位置到底對不對。 服務人員人數很足也親切。HOSTEL不屬於家庭成員與小幫手管理的那種員工簡配方式,早晚班員工似乎同時間都至少有兩到三人。checkin時間不會擔心找不到人。不確定是否也跟員工人數充足相關,當詢問退房時是否需要自己拆床被單放到哪裡時,員工回答就這樣放著就好。 略帶設計感,才剛開幕一切設施都蠻新穎。 睡眠空間的設備沒有缺乏感。有些HOSTEL在床位空間是不會附衛生紙的,這部分設想很貼心。每個床位都備有一個小盒子可以放置外出鞋,不用擔心鞋子被偷(?)。 以hostel而言空間使用算很大方,真的沒有擁擠感。 非常喜歡他們的迎賓飲料:現榨柳橙汁。在京都看到兩次這個柳橙榨汁機了。員工會請你自取兩顆柳橙放進機器,眼睜睜看機器攪爛柳橙後,就可以得到新鮮柳橙汁,好喝。 缺: 衛浴空間備品很基本,洗髮潤髮沐浴乳與洗手乳,到此為止。由於棉花棒化妝棉這些備品提供與否真的依照各住宿設施不同有差異,有需要的女性朋友要記得自備喔。如果沒有衛浴毛巾也可跟櫃台租借。 找不到wifi密碼。有別於多數hostel跟guesthouse會把密碼貼在各個顯眼處的情況,PBP是我直接去櫃檯詢問時才知道wifi密碼的,事後也有向他們反映這一點。請不要以為這裡沒有提供wifi喔。 公共空間的設想還略為不足。以住房空間來看,只有一個熱水瓶不太夠,早餐時間與晚上沐浴時間尖峰都有遇到想泡茶但沒有水的情況,而且我住的那兩天還沒有滿房。 這點其實不算是缺點,作為小提醒好了。選擇hostel跟guesthouse就是要有覺悟,住宿品質好不好,與同時間住在同空間的旅人性格習慣都大有關聯。第一晚因為住客不多,整層四樓好像只有五個人,所以睡得很好。但第二晚住客變多,於是深夜親切的鼾聲也聽到了、清晨各種手機鈴聲也聽到了、不知道幾點收行李的聲音也聽到了。雖說是個室,但除了左右兩側的木板牆之外,一側是拉簾、一側則為日式拉門,天花板也與公共空間相連,不可以過度奢想這個個室會有太好的隔音效果喔。 電梯只有一台不太夠。但想想至少不是要搬行李爬樓梯了,也是感恩。 好了,沒有要多說什麼結尾。由於是新開幕,員工也看似很認真聆聽建議,應該開幕適應期還會逐漸修正吧。以上是熱騰騰住宿心得。祝各位在京都賞櫻賞楓賞什麼都愉快。(我好喜歡看得到京都塔的那個雙人個室)  

Read more
德島西阿波的手作和菓子體驗

一直很喜歡「手作」這件事,藉由手作的過程專注於眼前,可以暫時忘記平常一直掛記在腦袋裡的事,不論成品的美醜好壞已經足以療癒我。 在旅途中,比起聽人講解或拍很多照片,手作體驗讓我能認識一個物品、一個地方或一種文化,也更容易在旅程中留下印象。 因此,被朋友詢問「要不要參加和菓子手作體驗?」時,幾乎沒想太久就答應了。儘管在四國生活已經兩年,還是第一次到位於德島西邊的美馬市卯建古街,才抵達穴吹站,映入眼簾的是今年普遍早開的櫻花,已覺心曠神怡。 坐上朋友的車,前往車程大約10分鐘的卯建古街,沿途經過吉野川的沈下橋(也稱為潛水橋)時,讓我驚呼「咦!德島也有沈下橋嗎?!」。 沈下橋的特徵是沒有欄杆且狹小,當兩側會車時,大家都會讓路。當河川在平常水位時,車輛可以通過橋面,但當豪雨來襲、水位增高,水面超過橋面時,沈下橋就無法通行。過去因經費不足等原因,在交通量較小的山區與鄉間常可見到沈下橋,而德島縣擁有的沈下橋數量,原來是全日本第三(第一是高知縣,第二則是大分縣)。 流過這座沈下橋的吉野川水面清澈,聽說在夏天的時候也有不少水上體驗活動,像是皮划艇等。 抵達美馬市脇町的卯建古街,時間尚早,帶著相機在附近悠閒散步。 「卯建」指的是一樓屋頂和二樓屋頂之間突出的牆,據傳自日本江戶時期中期開始建造,原來是防火牆的功能,爾後演變成建築裝飾的一種。 卯建古街兩側的建築物動輒接近百年甚至兩百年,在這條街道上的「大前輩」,就是這棟已經超過三百年的國見家,佔地廣闊顯得氣派。 乾淨的空氣、維持良好的老建築、大片潔白的牆面,讓我想起了岡山縣的觀光聖地倉敷美觀地區。雖然氣氛有那麼一點相似,但卯建古街的觀光人潮稀少許多,散起步拍起照也更加自在。 總覺得這裡很適合愛拍照的人,古意滿滿的建築、還帶有懷舊氣氛的商店,隨處取景都可以成為「インスタ映え」。 但古街也不都只有古味,意外發現一家咖啡兼雜貨選品店,店裡也販賣咖啡豆,老建築融入新設計與選品的組合是我的最愛之一,可惜錢包沒帶在身上,否則應該會在這裡敗家。 逛街逛到忘我。回到進行和菓子手作體驗課程的森家,這個一度曾經是診療所的建築,也已經超過百歲了。 這天要進行的和菓子手作體驗,分別是小麥餅乾與日式點心。做好清潔準備工作,來自不同國家、參加體驗的朋友們排排坐,以葡萄饅頭作為德島名產聞名的日乃出本店職人先說明步驟、示範後,便在旁一面指導,一邊任我們自由發揮。 光聽說明並不太困難,先將麥粉、糖與一定比例的水以手攪拌均勻,以木桿重複數次桿平成一定的厚度與寬度後,切成條狀,再纏繞手指成中空的圓形,便可以放入烤箱烘焙。 但果然術業有專攻。現場交雜著日文、英文與中文,大家紛紛喊著真是不簡單,一會兒是攪拌過程中粉末總是黏在手套上、無法順利拌勻;一會兒是在桿平粉糰過程中老是無法順利拿捏厚度與寬度;再來是塑型的時候發現只是簡單在手指上繞圓這個動作都意外的難。 於是大家真的開始自由發揮,除了圓餅乾,我另外還做了蝴蝶結與愛心,隔壁的朋友則開始創作英文字母以及似顏繪(?)。但真的蠻像他的。 經過烘烤、放涼後,餅乾可以選擇要不要上色,比方把餅乾上色成當季隨處可見的少女心粉紅櫻花色。上色的重點是要快狠準,同時手勁不能太用力,以免把餅乾揉斷。老師很認真的示範,但我們依舊自由的利用食用色素自行創作出不同的顏色,隔壁的同學做出藍色餅乾,有一種太空人風,可惜沒有拍到。 一面擦汗(果然無法第一次做餅乾就上手啊)一邊試吃自己做的餅乾。並不是因為自己親手做出來的所以特別好吃,尚帶一點顆粒感、越嚼越香的餅乾,和三盆糖香甜而不膩的味道緩緩散開,即使形狀沒有那麼美,也吃得很滿足。 接下來進行的日式點心(練り切り)體驗,是用已經做好並上好色的不同豆泥,親手捏製並使用簡單道具,做出可將日本四季景色或動物透過小小和菓子呈現出季節風味詩的那種,日劇裡經常可以看到的日式點心。 川田光栄堂的職人親切的說明製作這種點心的原料,以及這天要讓我們使用的簡單道具,如尖頭竹筷、湯匙等。 看老師做來輕鬆,動作洗鍊帥氣無比,但光是以左手大拇指與食指搭配右手大拇指這個將紅豆餡包入粉紅色豆餡的包餡(ほうあん)的動作,一樣聽到來自四面八方的慘叫。 第一個做的是玫瑰花,包餡完成後,以湯匙崁入和菓子做出花瓣感,再搭配綠色花瓣,玫瑰花就完成了。 說起來一樣很簡單,但是每個人完成的花都有自己的樣子。我的看起來則開得不太好。只好安慰自己,這是小王子豢養的唯一一朵玫瑰,獨一無二。 在體驗練り切り的過程中,充分感受到所謂「專業 」的這件事,也對職人充滿尊敬,我想從此吃日式點心時,會多一份崇敬的心情吧。 如果有人一看照片就知道這是什麼,那請容我獻上一鞠躬。這是綠繡眼。 要讓綠繡眼像綠繡眼,重點是尖尖的尾巴,這個部分是將豆餡放入布巾裡,適度扭轉布巾,讓豆餡形成尖端。但即使努力的試著扭轉了兩次(每個人都做了兩隻),我的綠繡眼的尾巴仍然呈現一個沒有好好保養的、分岔的毛筆貌。 專業與玩票的差別真的天高地遠,看著老師做的作品,崇敬之心再起。 在手作體驗的休息時間,試吃了許多德島有名的點心,大家一一在問卷上寫下心得,提供這些產品作為外國觀光客意見的參考。由於德島的阿波芋很有名,試吃產品裡有很甜的、不那麼甜的、做成內餡的、直接微波就可以整條吃不同芋加工產品,還有甜甜圈、葡萄饅頭等。最讓我驚豔與喜歡的,是「脇美人」這個裡面包著赤飯、上頭還有一顆栗子,看起來像小饅頭的甜點。即使對於極甜的甜食有點不擅長的我,一個人吃完一個應該都沒有問題。 照片右下角的白色與櫻花色餅乾,就是日乃出本店販售的麥餅乾,也是我們試做的第一款點心。看看產品、再看看我們試作的成品照片,我得再承認一次,術業真的有專攻,但是體驗手作真的很好玩。  

Read more
吃一個貝果,名為「無花果與核桃、佐自然河景」

看過天氣預報發現,排定要去鳥取砂丘的早上會有大風還可能下雨。 不想演出逆風前行那種假開朗少女成功記的辛苦戲碼,於是修改行程,抵達鳥取後就直奔砂丘。心裡還打著如意算盤,這樣就有大半天時間可以留給想去的美術館了。 孰料人生中的「孰料」如影隨形。直到將砂丘的砂都洗乾淨也睡醒了,吃早餐時赫然發現,對,這天從車站到美術館的接駁巴士沒有開。(儘管這裡用了句號但內心其實出現驚嘆號連發)如果採取替代方案到另外一個小車站再搭計程車,有可能當天無法回到家。(這個自己沒先仔細看的事情也要怪水逆嗎這樣水星好可憐)(此處加註警語:其實瀨戶內也是如此頑皮的,美術館休館時間不一、往島上的船班隨週幾與季節不一、當然島上的商店休假時間更不一。) 仰天長嘆也難挽頹勢,旅行時還要生氣簡直跟自己與旅費過不去,乾脆當成留一個伏筆,下次再來鳥取吧,反正還有很多地方想去而沒能去。 標註在地圖上的記號於是又派上用場了。 天氣不好、時間也不足以去太遠的地方,從車站拿的宣傳手冊發現鳥取市區的咖啡店不少,甚至還被標記成一條咖啡街行程。比對了介紹,還有自己地圖裡註記的店家,拖著行李,選了沒有出現在介紹手冊上的「森之生活者」。 理由呢?直覺想看河景喝咖啡算不算一個好理由?河流總是過去影響群居生活的重要場域,日本現在各地還是有不少河岸是重要觀光景點,河邊也往往能看到當地住民的生活輪廓,約會、散步、遛狗。我喜歡這種景象。 沿著袋川河邊走,腦袋浮現找資料時看到的幾張照片,心想「森之生活者」是如何結合河景與森林?走到了小小的、低調的入口。 明明是第一次來,卻不知為何有種既視感。 店內座位不太多,11點前進入店裡,還沒有客人。空間裡除了熟悉的、也是工作時常聽的小瀨村晶的音樂,最豐盛的就是製作貝果的香味。十。足。安。靜。 豪不猶豫地選了靠窗的座位。 店內供應的東西很簡單,都說了是貝果店,就真的提供了十多種口味的貝果,還有餅乾。飲料除了冷熱咖啡與幾種紅茶外,也有自家製生薑蘋果汁與蘇打等等。 店裡比起貝果口味種類多的,是書。和多數日本咖啡店相比,雜誌顯得少,仔細看書架,有許多料理、咖啡、森林相關的書。 店裡後方的長型空間看似小小的展覽區域,其實平台上的書也是店裡的收藏,可以自由拿取閱讀。 和店裡靜謐氣氛一樣,在廚房做貝果的兩個女生,面對我這張陌生臉孔既沒有過多好奇或熱心想攀談也絲毫沒有冷淡,關注著我是否要點餐了,送上餐點之後,又逕自繞回廚房去忙。 我也樂得自在的拿出筆記,寫著自己的東西。 平常在麵包與貝果中間多半選擇麵包,總覺得自己吃不懂貝果。選了無花果與核桃口味,也只是因為喜歡吃無花果口味的麵包。但咬下第一口,便覺得如果是這裡的貝果,我可以天天吃。外殼毫不乾硬、內部卻也頗有嚼勁,越嚼越香,沒有多餘的粉質或香料氣味。 眼睛仍然注視著窗外。上班族提著便當走過眼前、推著助行器的長者走過眼前、年輕少女走過眼前,袋川沿岸滿滿一排櫻花,如果是前一兩週來一定更壯觀吧。 貝果還剩一半,有個七十代左右的婆婆推門進來。廚房的兩人探頭出來,發現是熟客,有點親切的問候著。婆婆說上星期好想看櫻花啊,但是一直沒有時間來。聽著他們的對話,比較起對待我的有點距離與安靜,好喜歡這種不勉強。 也發現為何會有既視感了。上樓的窄小樓梯、背對著店裡所有人事專心在自己的筆記或者河景的我,有一種好像在台北的某家熟悉的店等待好友來的感覺。就是這種「自然」的感覺,好,我接受你是森之生活者。 鳥取的最後一處停留,覺得跟鳥取的距離近了點。  

Read more
驚嚇後,旅人的中繼站

心裡有份「日本國內的很想去」清單。總想在日本生活期間,有機會就盡量慢慢去打勾勾,只因日後回台灣的話還要花機票錢飛來只有更傷本。 終於輪到一直一直一直一直一直很想來的出雲,久到已經忘記一開始為什麼會想來了(應該還是縁結び的關係吧?)。雖然出站的時候,訕笑自己從一個有時會被朋友笑說住在「不是很熱鬧的地方」,結果跑到一個更不熱鬧的地方,當發現錯估溫度而覺得冷時,出站之後並不似去過的其他車站往往連結商場直接可以大買特買,就笑了。 與最初幾次自助旅行的經驗有關吧,最初會買書、印資料、爬很多很多文章,排出行程表後,決定要去哪個景點哪家店,連帶找好交通時間,頗有一種照表操課的味道。但有幾次發現迷路的風景更迷人有趣,也有跟著人潮去名店結果不甚滿意的經驗,慢慢了解自己的性格並不太適合大堆頭的朝聖,喜好與滿意度也果然因人而異。 近幾年不論是去哪裡旅行,都習慣利用閒暇時間,先用各種語言查一次關鍵字,讀讀文章看過照片或介紹後,將有興趣的加進地圖裡,除了「一定要去」的地方外,其他大多可以到抵達當地之後再依照狀況調整決定。 Naka蔵是這樣找來的一家咖啡店。原想抵達出雲的當天去晚餐,結果比預期時間稍晚抵達,店裡又6點便結束營業,心想應該只有下次造訪出雲才有機會到這家店了。 不料,傳說出雲大社在神在月會有很多神明群聚,但在不是神在月的四月,地震之神竟然也來了,深夜偷偷翻地牛,從睡夢中嚇醒之後不斷讀著更新的資訊,被餘震嚇得幾乎天亮才睡著,加上天候不佳,後來我直接放棄了一早往出雲大社的行程在飯店工作。直到覺得餓時,已是下午兩點,隨著地圖走到Naka蔵時,剛好是午餐提供截止的三點之前。 位於中町的Naka蔵,旁邊是一個小公園,照著google map按圖索驥並不難找。 原來是米倉改建而成的咖啡店並沒有把座位排得很滿,服務生甚至說我一個人也可以坐四人桌。但因為想要看人沖咖啡,仍然選了吧台的座位。自然採光與足夠的燈具提供室內各個座位足夠且穩定的光源,在客人不多的時候,聽著客人與服務生聊天,在被強震嚇得沒能睡好的日子,並不覺得離開自己熟悉的地方,有種安心的感覺。 雖然接近三點,店裡客人不多,但預約電話幾乎每隔十分鐘就有一通。 在十多種午餐選擇中,選了辣味咖哩。特意請店家減少飯量,但豐富的沙拉加上湯仍然讓我吃得很(有點太)飽。辣味適中,並沒有特別刺激喉嚨的感覺,但讓身體在比起高松低溫的出雲,有慢慢回溫的感覺。因為沙拉盤有太多條狀(胡蘿蔔、小黃瓜、甜椒)蔬菜,有點困惑該怎麼吃,詢問之後老闆解釋,可以先將條狀蔬菜沾沙拉醬吃,再把沙拉醬淋在其他生菜上。 美中不足的是湯只能說微溫,而我偏愛稍微有點燙口的湯。但餐後加點的店內招牌咖啡,完全彌補了這一點美中不足。 在幾乎可說是一事無成,只是換個地方工作的出雲旅行日,Naka蔵成為這一天唯一能寫近旅行筆記的行程。不只如此,這一餐也撫慰了我被地震嚇壞的餘悸猶存。 Naka蔵似乎沒有自己的網頁或者FB專頁,請將「Naka蔵」加上出雲拿去餵估狗大師,位於中町的那家就是囉。從JR出雲站很慢的步行不繞路,大約10分鐘可抵達。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