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最慢的煙火
有一種煙火是不用人擠人,有一種參拜是一年只有兩天的機會,有一個車站是一年只有兩天電車在這站才會停下來。 從高松出發,搭上JR約一小時可以抵達的津島の宮站,一整年中只有8月4日與5日兩天會在這一站停車,平時搭車往西時,只能看見窗外匆匆掠過的站牌。想到津島神社,平日除了開車、或者搭到下一站再花約半小時步行別無他法,但其實即使來了,也只能看到鳥居,距離大約250公尺、在海中間的津島神社變成最遙遠的距離,看得到卻到不了。 通往津島神社(在橋的盡頭)的津島橋(也有幸福之橋之稱)平常是被封閉的,仔細一看,甚至連步行過橋的橋面木板都不在。 每年8月4日、5日兩天,是津島神社的夏日祭典,神社只有這兩天會開放。像被施以魔法一般的,搖身一變成為一處聚集人潮的地方。 除了參拜,8月4日晚間施放的煙火也是參拜者們的重點。由於津島神社主佑孩童平安成長與幸福,除了攜家帶眷的家族成員外,也有一群群穿著浴衣來參拜的年輕女生、情侶和夫妻。 津島橋並不長,但因為人潮眾多,移動速度緩慢,甚至還有拍照的餘裕。 在攀爬階梯上神社前,也有很多攤販,完全就是日劇中看到廟會的景象。黃昏來參拜之後可以吃吃喝喝,等著晚上的煙火。 不過不要太心急想吃東西又因為人潮多而匆匆參拜就離開神社了喔。神社後方的一小塊平台,也是個很好望海拍照的地方。島嶼間的距離感又與高松港附近的感覺不同。 然後,津島神社的煙火是這樣的,可以不用一直握著相機猛拍,煙火會在你等到以為活動已經結束的時候再忽然打上一發,而這裡的煙火上升的速度,也是目前所見過史上最慢的。像電影裡的慢動作。所以儘管吃零食喝飲料吧,把相機掛在身上、開著待機模式,聽到聲音時再拿起相機就好了。然後拍完這一張可以繼續聊天吃喝,等待下一發的煙火施放。 原來煙火的節奏也會隨著當地生活步調而有調整嗎?雖然知道當然不是這樣。 沒有滿天閃爍的火花,一次一發、各種形狀、之間的間隔是「────────────────────────────────────────」這麼長的破折號。吹著夏天海風,雖然並也不會有伴隨著「看煙火」而特別高漲的情緒,但很舒適。 一年只開放兩天,來旅行時若遇到也是美好的一期一會。就是本週日了。 附上前同事寫的津島神社夏季大祭,內有更多照片與交通資訊。
Read more屋島的美麗在日常
在香川,想要登高遠眺瀨戶內海並不是一件太難的事,四國陸地的五色台、竜王山、紫雲出山,島上如豊島的壇山、小豆島的天使之道、寒霞溪、城山⋯⋯,基本上在島上能夠爬上去的山,都能享受遠眺漂浮在瀨戶內海上那大大小小島嶼的美景。 但我卻對距離高松市區不到一小時以內的屋島山上情有獨鍾。原因其實也不複雜。其一是雖然平常從琴電屋島站往屋島山上的公車班次平均一小時一班,並不算太多,但從市區出發,電車約20分鐘、加上搭上公車後約15分鐘的車程即可抵達的屋島山上,是對旅人而言交通相對方便的選擇。 此外,山腳的四國村將四國四縣的歷史發展脈絡等相關建物或景點重現於此,沒有太多時間的旅人,在小範圍內便能看到各個由四縣所搬來的珍貴文化財,更何況四國村裡也有安藤忠雄設計的四國村藝廊。加上四國村旁的うどんわら屋,或屋島山上的屋島寺與新屋島水族館,不論是攜老還是扶幼,都還可以在賞屋島夕景之餘加進其他的行程。 最重要的是,屋島山上的腹地夠廣。即使是夏天到初秋舉辦夕夜景活動的時候,也沒有人潮過多導致想拍一張照、想好好看景色都得大排長龍的擁擠情況。而這股閒適自在,也是最初喜歡香川的原因之一。 明知道受到颱風影響,今日的天氣不似昨天晴空萬里。但因為夏季是最適合上屋島山上看夕景的時候了,還是趁著週六下午趕緊上山,想要趕快拍照寫文章,讓夏天來香川的人們可以考慮上山享受這份簡單的奢侈。 以下照片依拍照的時間序排列。 五點多抵達山上,相較於前幾次上山,果然今天看不到一整顆的夕陽。然而遠處的瀨戶大橋還是清晰可見。 從屋島山上也能看到高松市區與高松港。這次還認真地找了一下自己家的大概位置。 往小豆島的船班一來一往,交接的人生。遠處長條型島嶼是女木島,平時大家搭船的港口,也就正面對著屋島。 即使沒有一整顆的夕陽蛋黃,天空顏色的漸層仍然極美。閃爍在瀨戶內海上的夕陽光澤,也一如往常平穩得讓人覺得安心。 不記得上屋島山上幾次了。但記得第一次上山時是冬天,極冷冽刺骨的風,是另外一種極度孤絕的氣氛,那種全世界只剩自己一個人被冷風吹的感覺。雖然冬天天暗得早,但其實冬天的末班公車時間也早,幾乎是等不到落日便得離開,但已經知道屋島山上的視野有多好。後來才領略到夏天傍晚時山上的和煦微風、可以慢慢坐著等夕陽掉到海裡的悠閒,遇到夏季活動舉辦期間,可以在附近的商家買些零食甚至邊吃烤肉邊看夕陽,雖然夏夜晚風哪裡都涼,但攀高眺望瀨戶內海的景色卻與港邊全然不同。一次帶遠道而來的日本好友上山,忽然就與旁邊一對帶著保冷箱的夫妻開始聊天,太太先訝異著從東京來的朋友怎麼會知道屋島、再訝異怎麼會是一個台灣人帶日本人上山,然後先生從箱子拿出啤酒問我們要不要喝,說他打算喝到天黑之後,讓太太開車帶他回家。 儘管屋島被選為日本夕陽百景之一,卻毫無距離感,就是讓縣民話家常、喝啤酒,順便再與遠道而來的人誇耀「這裡真的很漂亮吧!」的日常。入夜之後的市區的夜景,與在海上緩慢移動的船隻燈光,是另外一種景象。 尤其是二訪三訪四訪五訪香川的人,在習慣搭船移動前往各個島之餘,或許也會想從另一個角度觀看瀨戶內海。 附上琴電屋島站往屋島山上公車時刻表
Read more一點新、一點舊的四國村
不是第一次到四國村,卻有這一次才比較認識他的感覺。 今年瀨戶內國際藝術祭有兩個作品在這裡,一件為秋季限定,還沒看到;另一件就在迷你版的祖谷蔓橋旁,「suitcase in a bottle」這件作品自己蠻喜歡。但要不要為了一件藝術作品來四國村,當然見仁見智。 只是,如果不只想要看作品拍照打卡,對四國或日本文化歷史有興趣,或想讓可以自己走路跑步的半獸人放電,或是念歷史與博物館相關的朋友,或只是喜歡大自然多一點、想要排一個微爬山行程,也蠻建議來看看四國村搬移四國各地歷史物件、保存歷史建築與展示方式。不大不小的四國村,可以看到四國四縣在歷史文化方面的演進。 比方小豆島的花崗岩石材堅固品質良好,大阪城修築時也使用了小豆島的石材。 香川縣的特產「三白」之一的砂糖的製作過程與工具也好端端的被保存展示。如果沒有太多時間能在一趟旅行中環完四國四縣,四國村是一個讓人能夠在短時間內構築四國各地舊生活樣貌的地方。 由於四國村就沿著山,訪四國村也就像是小型爬山行程,幾乎都是石板、石階、碎石、泥土、木板路,因此高跟鞋、淑女鞋、拖鞋都不適合。另外販賣機沒那麼多,夏天衣服重複濕乾三次很平常,請注意自備飲用水。除了入口處提供不同語言的園內地圖介紹,在路線規劃部分,四國村也很用心,即使不看園區介紹,在稍微迷惘的時候,就會看到路線指示。 另外還有一個推薦四國村的原因。今年因工事,丸龜的豬熊弦一郎美術館並未開放,但截至本週六、與隨著藝術祭夏會期開始的上下兩個豬熊弦一郎特展就在四國村藝廊展出。藝廊本身不大,但展出作品件數豐富,且在沿著自然山林間展出四國相關物件之中,安藤忠雄設計的這棟建築與四國村融合得很好。看完展後也發現了藝廊另一側外的庭園之美。 此次展區提供不使用閃光燈的拍照。 喜歡的藝廊一角。 進場時詢問工作人員如果想逛完全部包括藝廊要多久,他說1.5小時,但我後來花了2.5小時也沒逛完全部。當然因為自己慢慢看每個展示說明與拍照也有關係。但藝廊外的山景與庭園也舒服到讓人不想離開。 也覺得正是到屋島看夕陽的好季節了。把這裡跟屋島加在一起蠻好的。 從琴電屋島站出站後,就有往四國村與屋島山上的公車,在藝術祭會期間也有加開往山上的巴士班次。不想等公車的人,在同樣這個地方也都有一兩台計程車等候載客。 如果選擇步行,走到四國村的時間約7-10分鐘。沿著山坡慢慢走,聽到電車聲音的時候回頭看到琴電剛好駛過。 四國村的開放時間在這裡。藝術祭會期期間持鑑賞護照入場半價(原價1,000円)。不來嗎?
Read more事前實際評估在日本工作的必須付出,你會過得比較自在
一直知道有個台灣朋友想來日本工作。這天,他拿到一份跟觀光有關的工作offer,但覺得薪水意外的低。由於過去我們工作上有接觸,略知他的工作薪資範圍與福利,日本方面提供給他的薪水,的確光是月薪就比不上他在台灣的水準。 如果光是平常看台灣報導說日本平均薪水的數字是多少,或者這一年多來日本積極討論開放外國人才,可能會對「在日本工作」這件事有過度美好的憧憬。事實上,日本的薪資水準與生活支出也有很大的都會與區域差異。另外除非屬於日本求才若渴的高度人才,否則薪資條件是否優渥到值得你離開台灣,也還得依照你在本國的生活水準自己判斷才是。 無法給任何人實質建議,乾脆將這幾年自己血淋淋的經驗客觀地寫下來,或許可以提供想要來日本工作的人參考。但由於跟眾多人相比,我也只是日本生活幼幼班,若看完這篇文還有相關問題,可以在底下留言發問,我會試著找時間回答,或許也可以看看有沒有其他日本生活前輩願意協助回答。 一、你的薪資將會用在哪些地方 日本的薪資依照地區、產業等會有蠻大的差異。如在東京生活的朋友所說:「東京才不是日本」。用東京的一切來想像日本生活(包括薪水),如果是沒有做好各種功課的傻逼(我承認那個傻逼就是我本人),很有可能人來了日本之後才發現沒有退路。 不管公司提供你多少薪水,每個月薪資中必須被扣除健康保險、介護保險、厚生年金、雇用保險與所得稅,而被扣除的這部分,大約就佔了本薪將近20%。每年年底會做一次年末調整,確認該年所得稅有沒有被多扣、是會退還是要再補。除了所得稅之外,每年也要依據前一年薪資收入,另外得再繳交給縣市政府(自治體)住民税,我都笑說這筆是交給生活當地政府的保護費。過去這筆住民税在收到單據時可以選擇一次繳清,或是一年分四次繳,也可以使用故鄉納稅制度,將本來就應該要支付的住民税的一部分用來購買其他自治體的特產品等。但今年香川將住民税改為特別徵收,就是會由公司在每月薪資內預扣。因此每個月的薪資被扣除的,就不會再只是大約20%,而是會超過20%。 除了上述每個月薪水會扣除的部分外,眾所周知,日本的交通費是沒辦法省的部分。依照生活區域與工作型態的不同,交通方式是搭車、騎腳踏車、開車,公司是否有補助交通費用、補助上限又是多少,最好在談工作時都先問清楚。而且,請容我先潑一桶冷水沖走滿天飛翔的粉紅泡泡,一旦決定要來日本工作生活,請你要有跟所有一券在手就能帶你悠遊各處的各種JR pass從此是陌路的心理準備。在日本生活的確可以利用各種三連休、夏休、年休、過年休去各處玩,但,就請你跟所有日本人一樣開始習慣調查到遠方還有哪種省錢的交通手段,否則出門玩一趟,薪水也會少很多。 至於日本的夏季與冬季獎金,也不一定是每家公司都有,這種概念就是你知道台灣公司的習慣是會發三節與年終獎金,但是不是每家公司給的都一樣,發到多少,就各有巧妙了。這部分也建議在談工作時先問清楚。 二、怎麼估租房預算才好 來到日本生活,會與在台灣最大不同的,就是在台灣未必需要每個月支付房租的人,來到日本也勢必得找房子,除非公司有提供宿舍,有些工作則會提供定額的房租補助。 那麼房租要怎麼抓才對呢?在日本找房子算是蠻公開透明的,如果已經知道未來工作的城市,請先利用SUUMO、at home等較大的租屋網站,或直接google輸入城市名稱加「賃貸」,在這些網站裡直接輸入自己期望的租屋條件,包括格局,有沒有廚房、浴缸,房屋構造是什麼都好還是鋼筋水泥(個人沈痛的呼籲各位千萬不要小看木造房屋的隔音能力之差,當年好傻好天真的我不懂得這件事,以至於租約未滿就忍不住再撒一大筆錢搬家了),就大概能夠知道符合自己期望的房租大約是多少。而租金範圍也會是影響每個月手邊還留下多少錢的關鍵。 我會建議這個動作千萬不要偷懶省略,選擇去搜尋網路各種分享自己逕自訂下一個額度的租金,因為租金真的是依照地區就有極大的差異的。東京朋友在有提供租屋補助的大公司工作,他住在地段好交通便利景色美的地方,但在我家不斷驚呼他每月付的租金比我多,坪數卻只有三分之一(只是當然我的薪資福利也是看不到他的車尾燈)。光是同樣在香川縣,住離高松市區的遠近,也會直接影響租金到一倍的程度。另外,都市也有比較多share house可以選擇,比方不少在東京的朋友就住在share house,但香川則是沒見過這個選項。 每個租屋物件的租金多少,需要幾個月押金(搬走時視房屋毀損程度扣除修復清理費用後會退除某部分)、要不要給房東禮金(拿不回來的部分)、要給仲介多少手續費、還有其他零散的消毒費與鑰匙交換費等,都會清楚寫在前面提到的網站上。有些物件的租金會包含水費,多數則是水電瓦斯自付。目前在日本除了水電瓦斯系統各自獨立,每一或兩個月會自己來帳單之外,也有些住宅是全電設施。不管怎樣,依照每個人使用量,每個月支付於水、電、瓦斯與網路費的費用,至少要抓個一到兩萬日幣。我自覺是使用能源的習慣相當好但也不會小氣的人,每個月光電費、瓦斯、網路費用(水費單據兩個月來一次)都在一萬日幣以上,看過我繳費的日本朋友則說依照我的生活習慣,其實我真的蠻省的。如果你是那種要開冷氣睡覺的人,電費最好就再往上加。 三、關於在留資格 關於這部分我可以分享的不多,因為我真的是一無所知來了之後才逐一面對難關的傻逼。基本上不論是正社員或者契約社員,公司都應該要協助搞定這件事。而在留資格一次可以拿一年三年還是五年,根據工作就是在協助大手企業引進外國人才來日本的好友直言,「其實就是看你的公司規模大小以及你的薪水夠不夠高」。如此簡單,又如此難。另外,我會建議到職前就先跟公司釐清申辦在留資格的流程與所需文件。若是直接來日本後再開始申請手續,除了要面對沒有薪水收入但是已經要支付生活費的窘境,也有可能等簽證下來太久,超過觀光簽證的期限,必須再返國一次,雖然周圍也是有朋友申請不到一週就拿到三年的在留資格了,但那是申請公司為全國性大公司的情況。如果可以,最好是人在台灣時就將所有需要的資料準備齊全,讓日本公司協助申請,等到在留資格到手,來到日本時也可以直接就職。 另外也不建議抱持著「薪水不很高沒關係,我到日本再去打工就好」的想法。基本上,每個人領到的簽證會限制你只能從事的工作種類,比方我如果想去咖啡店打工,那被抓到就是直接掰掰。 面對朋友的疑問,我趁機回想了一次自己從思考要不要來到來之後的這幾年(該不會人死之前的回憶走馬燈就是這種感覺吧),後來我唯一一句建議是:「可以來賣自己的興趣,但是不要來賣自己的信仰」。我不覺得壯遊一定勇敢,也不覺得改變一定就能看到光明,有人想要賺錢、有人則想要賺經驗,只有自己知道為了什麼做這個選擇、自己的底線在哪裡,才是我認為比較對自己人生負責的方法。只希望這篇文章裡的一點分享可以讓考慮到日本工作的朋友們稍微能找到線頭,知道出發到日本生活前可以先注意哪些事。不管在日本還台灣還是哪裡,都能在愉快的工作裡最好了。
Read more心臟音,不只是心跳的聲音
去豊島看作品,第N次。是住在高松的奢侈,或潛藏在心裡那份對於工作的責任感。 去唐櫃港附近、Christian Boltanski的作品「心臟音」,第四次。 前面幾次分別與日本與台灣友人去。每一次朋友看完作品,朋友興致勃勃嚷要錄下自己的心臟音時,我總一致的淡然:「哪一天我不在這世界上了,我的心臟音如何,還有誰會在意呢?在這個地球上佔著一部分的記憶體,對我而言目前為止似乎沒有那樣的必要。」 然後去海灘等待登錄心臟音的朋友。 在日本工作,有些在台灣的朋友難以想像的事。比方政府規定一年一次的健檢、比方日本上班族的國定假日天數其實比台灣多,雖然在台灣的時候讀到的以為的、也以為是每家公司每個地方都是過勞死那樣的印象。儘管年假敢不敢休、倒是在公司習慣與個人性格,但整體而言國定假日天數並不少。 某年公司的健檢,報告中指出我有心律不整的問題,那是在台灣的健檢中從來沒有出現過的。後來花了好些方法、在各個地方做檢查,終於從主治醫師(謝謝台北馬偕顏醫師)那裡聽到判斷。知道病因並非先天或體質、也可以透過吃藥或某些很簡單的方式例如轉換環境等方式治癒時,有超出鬆了一口氣更多更多的感覺。 日本生活有很多學習、拓展、或對自己的探勘,但我從來不會說當中並不包含一絲的失去。而失去了什麼,是在來日本生活的選擇當中本來就可能有的風險,也沒有要對誰訴苦,只是,對於那些一味的羨慕,也已經不再反應或說明。 心跳過激而醒來的夜晚有多少個、心情如何,到底有什麼和誰鉅細靡遺描述的必要。除了寫小說。 確認檢查結果不久,我終於去了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用「終於 」兩字,是因為其實認識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根本比瀨戶內國際藝術祭早太多,然而直到沒有預期的搬來瀨戶內生活了,越後妻有對我卻仍是處女地。到了新潟、抵達同樣也是Christian Boltanski的作品、「最後的教室」那天,我與旅伴分開走,在那個廢棄的校舍晃了許久,卻一點也不感覺恐懼,儘管沒有做太多功課,心裡卻襲上在瀨戶內海海灘畔、那幾乎總是被陽光與乾燥灑落、每回進入作品卻也讓我感覺退無可退的「心臟音」。 消逝的與存在的,並不互相悖離。原來。而消逝也不意味著可怕或沒有必要。 再一次進入那個穿透細胞深處的、心臟鼓動的房室,出來後,第一次走向服務台:「我想登錄心臟音。」 看說明、錄音、取消一次再錄一次,不到五分鐘的時間。工作人員要我再等一下,然後遞來一片CD,有著一個編號,與此後存在這個作品的資料庫的心臟音。 雖然仍然在這個地球佔據了空間,但對我而言,這次是「在瀨戶內生活這幾年的證據」的心臟音。我抄下編號,期許下次再來的時候,錄下的,已經不再是紊亂的心跳。雖然聽著錄音,有種在做檢查的感覺,心跳果然仍然紊亂啊,這樣想著。 尤其在自己的生日月,是莫大的祝福、或提醒。 仍然陽光迤邐,想法已然不同。
Read more他昨天出生,你要帶他回家嗎?
很多年前,忘了是第幾次來高松旅行,一個要移動往德島的早晨,瞥見車站不遠處搭起了兩排帳篷,貌似市集的模樣。在台灣本來就愛逛市集的,第一次到高知逛週日市集的印象也大好,於是好奇的走了過去。 那是與さぬきマルシェ(讚岐市集)的第一次接觸。 要形容讚岐市集,儘管真的坐在電腦前想了一下,但還是沒辦法用一句話簡單形容完全。 要說是手作市集,它是。簡單至讓孩子選擇蔬菜種子埋入土盆然後帶回家,或者盆栽組裝(香川縣的盆栽之有名可是揚名海外的)、苔玉體驗;也或者是搭配季節與在地工藝或名物,例如漆器體驗;又或者明天就要發生的,以香川縣產檜木製作當季的鯉魚旗,都是透過不太花時間又簡單的互動,讓不分年紀的人可以趁機碰觸與了解當地。 但要說他是小吃市集也可以。儘管名為讚岐市集,而讚岐正是香川縣的地名舊稱,這裡讓人可以不用搭車便能一次買到、吃到遍佈香川縣各地知名的貝果、麵包、咖啡、甜點,也少不了小豆島有名的橄欖製品或醬油,男木島有名的章魚飯,盛產季節時的草莓、桃或橙。然而攤位也不僅限於香川的物產,包括四國鄰近的德島的有名咖啡店、使用高知地雞現烤的骨付雞也是常客。因為每個月一次的讚岐市集每回參與的攤位與品項都不同,除了沒有來一次就感覺膩的可能外,對我而言,短短的一條街道,常是能看見當令盛產蔬菜水果,有時甚至包括花卉,認識沒有見過的蔬菜的地方。 香川盛產小麥,麵包店特多,基本款的菠蘿、草莓之外,口味也奇多。那天買了香川米做的白吐司,吃到最後一片都後悔為什麼只買了半條。 來到高松生活幾年,意識到一個逐漸習慣成自然的其中一件事是「無添加」,或許這就是所謂小地方的好處吧。連鎖超市買得到的全國品牌當然不會少,然而距離產地近的小店小品牌水果製品,有許多都是自製自售,果汁、果醬的保存期限不長,卻都能喝出那種沒有過甜感的果物原味。季節過了,買不到這種水果的相關製品了,索性就嘗試另一種當季水果。 在超市看到橄欖豬、橄欖牛,在島上看到章魚,買回飯店也無法烹調?進居酒屋也害怕不會日文難以點菜?在這裡,看準食物使用手指指一指、比數量,掏出錢包付錢就能吃到最當地的食材了。 更新鮮的、更有趣的、更讓我喜愛的是這個。 每次總有農家直送蔬菜攤位,而每次只要有來,必然會停留的就是農家攤位。負責顧攤位的常常是農夫本人或家人,販售的蔬菜常常是當天現採,遇到沒見過的菜時,還能直接詢問最適合的烹調方法。每次付完錢、直接從農夫手上接過蔬菜,總有種難以言喻的感恩心情,而且這裡賣的蔬菜實在太便宜,造成每次來就啟動主婦魂,直接挑選可以煮一個星期的菜回家。 那天付完錢才看到這個看板,很沒禮貌地當場大笑出來。「才剛出生的雞。蛋。他昨天生日!」 他昨天出生!非常年輕新鮮喔,所以你要帶他回家嗎?好像這樣說著。 除了手作體驗、除了飲食攤位與當季盛產蔬果與農產製品,也不時有書店以木箱裝著書或繪本。這個市集洋溢著對我而言非常香川的氣息:並不勉強裝華麗。麵包、蔬果種類多時,固然可以排得桌面滿滿的很漂亮,但有時咖啡攤位只有咖啡豆與現場沖泡器具,看來冷清尷尬,攤主與客人也不怎麼在意。表面的裝飾、過度的禮貌,在這裡都不存在。物品本身才是重點。 像這杯看起來是尋常咖啡的咖啡,其實以當地產的自釀柑橘糖漿加上氣泡水與咖啡,順口到想再買一杯。種種產品都試圖與當地特產結合,是這個看似規模不大的小小市集無法被其他漂亮市集取代的部分。 今年似乎配合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在藝術祭會期期間的市集除了一般的營業時間外,還有早市,早上八點就開始營業,販售些簡單的輕食早餐讓人可以買走或現場吃再直接去島上玩。附上連結,每個月有什麼攤位都在這裡:讚岐市集
Read more